凌晨三点的农批市场里,老王盯着手机上又一家同行转让店铺的朋友圈,把烟头狠狠碾碎在装土豆的塑料筐上。这是他今年看到的第7家倒闭的本地配送公司,而自己的企业流水也同比下滑了40%。
这场残酷淘汰赛的起点,始于2020年资本对食材供应链的重新发现。某头部生鲜平台单笔23亿元的融资,某餐饮供应链巨头新建的5万平智能仓,这些新闻背后是中小玩家难以企及的战争储备。价格战首先在B端餐饮客户打响:某连锁火锅店招标时,上市公司报出"免配送费+90天账期"的杀招,直接将老王这类区域服务商的毛利从18%压缩到5%。
更致命的是供应链的降维打击。当巨头通过产地直采把土豆采购价压到1.2元/斤时,老王们还在为批发市场1.8元的二级货源买单。某新零售企业甚至在社区店设置前置仓,用2小时达截流了中小配送商最稳定的家庭客户订单。
中小企业不是没有尝试转型。做火锅食材专供的老李开发了独家蘸料,却在三个月后被大厂以1:1复刻的贴牌产品围剿;专攻幼儿园配送的小张引入溯源系统,结果客户被拥有区块链技术的竞品撬走。这些创新在绝对资本优势面前,犹如冷兵器对抗装甲军团。
在这场没有裁判的混战中,中小企业要么抱团取暖组建配送联盟,要么退守超细分市场——但更多企业像老王仓库里蔫掉的青菜,在巨头的阴影里无声腐烂。